正在加载今日诗词...

权谋读书三大块:传统智谋的三大领域

2025-06-10 19:05 2 抢沙发 深谋之道

何为权谋?古今无数人对它抱以敬畏,有人视其为阴诡之术,有人却以此为成事之道。若要真正洞悉其中奥秘,仅凭空想和感悟是不够的,必须沉潜于经典之中,溯源而上,才能真正窥得其神髓。本文将剖析权谋修习之道的三大基础:子、史、小说,即读诸子百家、读正史通鉴、读古典小说。这三者构成了传统智谋的根基、躯干与枝叶。


一、读子:扎根智慧源头,通诸子百家之言

“不读子书,不识中国。”

“子”者,指先秦至两汉的诸子百家,乃中国思想之源。儒、法、道、兵、纵横、墨、名……各家争鸣,各显其道。学权谋者必须以“子”为根,否则如浮萍无本,所学不过是些皮毛伎俩,难登大雅之堂。

1. 儒家:以礼义为名,以势术为实

《论语》《孟子》重仁义礼智,但如《荀子》《春秋繁露》则开始讲“礼”的背后之“权”,荀子直言:“道者,适于时者也。”儒家外圆内方,是权谋的面具与支架。

2. 法家:术道并重,成王之学

韩非子集法、术、势三家于一体,是权谋术数的理论高峰。他讲君权、讲控制、讲制度设计,是为治术之正宗。不读《韩非子》,难懂帝王之术

3. 道家:不争而争,无为而治

《老子》《庄子》看似出世,却深通入世。老子“将欲取之,必固与之”,乃权谋中的柔性控制之道;庄子破常规、崇自由,对破局者尤其有益。

4. 兵家与纵横家:实战演练的战略模型

《孙子兵法》《六韬》《鬼谷子》这些书直接进入策略与谋略范畴,是手段层面的经典。孙子重战略,鬼谷重博弈,二者合读,权谋思维自然成型。

结语:不读子书,学权谋者如空中楼阁。读子,是扎根。


二、读史:于真实中习权谋之道

“以铜为鉴,可以正衣冠;以人为鉴,可以明得失;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替。”

读史,是将诸子思想投放到历史现实中,观察其演化、成功与失败。史书是天然的权谋实战演练场,是成王败寇的纪录仪。

1. 前四史:正统、典范、结构

•《史记》:可谓帝王将相权谋剧本全集,通透、犀利、文学性极强。读《史记》,可知人性格局

•《汉书》:制度化后的权力运作,法家与儒家合谋的典型。

•《后汉书》《三国志》:混乱与分裂中权谋横行,看曹操、诸葛亮、司马懿各展其能。

2. 《资治通鉴》:权谋教科书

司马光编年体书写,不偏不倚地展示权力如何运行、瓦解、再构。通鉴之所以是帝王枕边书,在于它不仅讲史,也讲政,更讲时势与应变之术

比如《通鉴》中的王莽篡汉,清晰展示了权力合法性、舆论操作、制度包装等多维手段的结合,是权谋操作的典范案例。

结语:读史者,不只知古,也明今。读史,是生根于现实。


三、读小说:洞人心之幽微,观权谋之艺术

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。” 小说是人性的放大镜,是权谋演技的舞台。

1. 四大名著:人性舞台上的权谋博弈

•《红楼梦》:讲的是家庭斗争,看王熙凤如何调和权术、人情、制度;薛宝钗如何“不动声色掌控全局”。

•《三国演义》:权谋书中的常青树,诸葛、曹操、孙权,各有谋略风格,适合实战演练。

•《水浒传》:底层崛起的权谋悲剧,是“义”与“谋”的冲突。

•《西游记》:权谋修行书?看唐僧如何管理团队,看孙悟空如何在体制内生存、翻身、妥协。

2. 《金瓶梅》:精微到骨髓的权谋日常

这部书才是真正的“成人政治启蒙教材”,讲的不只是情欲,更是社会博弈。它揭示了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权术、地位维护、话术与面子工程。

3. 各类笔记体小说:片段即权谋

《聊斋志异》《世说新语》等等,虽非大部头,却常以一语定乾坤。善读者,从中挖掘策略的火花。

结语:小说之权谋,不显山不露水,却最贴近日常。读小说,是枝叶之舒展。


结语:读子为根,读史为干,读小说为叶

要真正掌握权谋之术,不是死记术语,不是模仿桥段,而是深入理解人性、制度与时势三者的互动关系

•读子,通理论之骨干;

•读史,知权力之实操;

•读小说,察人心之幽微。

这三者结合,才是完整的传统智谋修炼体系。如欲修权谋,不可偏废其一。否则,不是浮于空谈,便是困于皮相。

愿你我皆有大志,读古人以知今日,用古谋以成今事。

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2025-06-04

2025-06-11

发表评论

表情 格式 链接 私密 签到
扫一扫二维码分享